木匠阿福的报恩:一碗粥换来十年守护
在青石镇的老槐树下,七十岁的陈阿婆总爱讲那个飘着桂花香的故事。
那是1983年的寒冬,镇上的木匠阿福收留了个浑身是雪的年轻人。年轻人叫周志明,是从北方逃荒来的地质队员,饿得连敲门的力气都没有。阿福把最后半碗腊八粥热了给他,妻子偷偷把陪嫁的银镯子当了,换来三斤高粱面。
周志明离开那天,在阿福的破木箱里塞了张纸条:“十年后的今天,请到省地质局找我。”
转眼桂花又开了十回。阿福女儿考上医学院那年,家里屋顶塌了半边。夫妻俩正发愁时,镇上来了一支地质勘探队,领头的周工看见阿福就红了眼眶。原来他记着当年那碗粥的温度,这十年间每次野外作业都绕道来青石镇,终于等到了报恩的机会。
勘探队用最新技术帮阿福家打了口深水井,临走时周志明留下个铁皮箱。箱子里装着阿福女儿四年的学费汇款单,每张背面都写着:“1983年12月7日的粥钱。”
如今那口井还在陈家院子里,井台刻着两句诗:“滴水恩情重,十年不敢忘。”镇上的孩子都知道,夏天趴在井沿能闻到淡淡的桂花香,就像当年那碗飘着桂花的腊八粥。
去年清明,白发苍苍的周志明带着徒弟来扫墓。阿福坟前摆着两碗粥,新来的小徒弟不解地问为什么,老人摸着墓碑说:“师父这辈子测绘过无数座山,最准的是人心这座山。”
青石镇小学的孩子们现在都学唱一首新童谣:“木匠爷爷一碗粥,换来甘泉流呀流。地质叔叔量山河,量得恩情比天长......”
(故事取材于江西省赣州市真实事件,当地至今保留着“感恩井”遗址,文中人物名为化名)
【后续追踪】
记者走访发现,故事中的原型人物周工程师生前资助了17名贫困学生。在阿福老宅改建的村史馆里,陈列着那口铁皮箱和36张已经泛黄的汇款单。最新展品是上周刚收到的明信片,一位署名“受助者03”的医生写道:“周老师,今天我主刀的第100台手术很成功,就像您说的,善良会像井水一样永远流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