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的报恩:一碗热汤换来十年守护
在青石镇的老街上,有个总爱哼着山歌修木门的张老汉。那年腊月里,他正给王家祠堂雕新门匾,突然听见墙根底下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。
‘谁在那儿?’张老汉放下刨子,看见个裹着破棉袄的年轻后生正哆嗦着啃冻硬的馍。后生嘴唇裂着血口子,却说自己是邻县来的木匠,叫陈树生,原本要去省城找活计,半路被偷了盘缠。
‘会榫卯不?’张老汉突然问。见年轻人点头,他转身从祠堂伙房端出碗冒着热气的萝卜羊肉汤,汤面上还漂着金黄的油花。‘吃饱了帮我打下手,今晚睡我作坊里。’
那年春节,陈树生跟着张老汉给镇上七户人家修了大门。开春时,张老汉发现这后生半夜总在油灯下画古怪的图纸。原来他偷偷改良了传统榫卯,做出的活计能扛住山里潮湿的梅雨季。
十年后的冬至夜,已经成了省城建筑公司老板的陈树生,带着工程队突然出现在青石镇。他们用特种防腐木重建了被洪水冲垮的百年风雨桥,桥墩上特意雕着碗热气腾腾的汤。
如今桥头石碑刻着‘一汤桥’三个字,张老汉每天都要拄着拐棍去桥上坐坐。有次听见游客问为啥叫这名,老人摸着桥栏上早已褪色的汤碗浮雕,笑得像当年那个雪夜一样暖和:‘这桥啊,是用一碗汤的利息盖起来的。’
镇上的孩子都知道,那年陈老板带着测量队来考察时,在张老汉作坊的破柜子里,整整齐齐码着十年来从省城寄来的汇款单,每张背面都写着‘汤钱’,却一分都没动过。
去年暴雨冲毁了下游三个村子的便桥,第二天清晨,村民们在河滩上发现堆成小山的防水木材,每根上都烙着个小小的汤碗标记。这事上了省报头条,但没人找得到那个神秘的捐赠者。
只有张老汉在电视里看见新闻时,对着八仙桌上新收到的明信片嘟囔:‘这傻小子,寄信还是和当年一样,邮票总贴歪。’明信片背面印着正在施工的山区希望小学,落款处画了个歪歪扭扭的汤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