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的传家宝:一把木梳背后的三代温情
在皖南群山环绕的溪口村,有位头发花白的陈老汉总爱坐在青石门槛上打磨木块。村里人都知道,老人手里那把油光发亮的榉木梳,藏着一段让整个县城都动容的往事。
1998年盛夏,刚满十岁的孙女小娟突然高烧不退。镇卫生院的医生摇头叹气时,陈老汉翻出祖传的木匠工具,连夜雕了把齿缝细密的桃木梳。『给孩子梳头百下,邪气就散了』他布满老茧的手握着梳子,在孙女发间划出沙沙的声响。三天后小娟退烧时,木梳齿缝里还缠着几根乌黑的发丝。
这把后来被药铺掌柜出价三千元的木梳,其实藏着陈家的秘密。梳背内侧刻着七道浅痕——那是陈老汉父亲在1942年饥荒时,用木屑混着野菜熬粥救活七口人的记录。最深的第五道痕歪斜突兀,对应着当年他冒险翻山换粮摔断的肋骨。
2015年城里来的开发商看中陈家祖宅时,陈老汉蹲在院子里摩挲木梳整夜。次日清晨,他把拆迁款全数捐给村小学,只要求保留屋檐下那根被虫蛀的房梁。『这根木头里睡着三代人的魂』他指着梁上隐约可见的梳子刻痕,那是他小时候偷学雕刻时,父亲握着他的手留下的。
如今那把传了八十年的木梳躺在县博物馆,玻璃柜旁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小娟给留守儿童梳头的画面。她总爱重复爷爷的话:『梳齿过千帆,木头记得住每根头发的故事。』最近总有人看见,陈老汉带着新收的哑巴徒弟在后山种桃树,他说要教这孩子用树枝做会唱歌的梳子。
去年冬至,村民发现老木匠的工具箱底层压着张泛黄的草图,上面画着把梳齿参差的奇特木梳。村委会主任红着眼眶认出,那长短不一的二十八根齿,正好对应村里二十八户孤寡老人的年龄。
清明雨落时,新栽的桃树冒出了嫩芽。有孩子看见山路上歪斜的脚印——深浅交替,像极了一把木梳正在大地发间缓缓穿行。